陕西网渭南站(记者 张怡凡 实习生 张小浅)2015年,渭南市卫计局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目标,持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转型发展,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和生殖保健需求。公共卫生服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全市新农合参合率99.24%、累计建立城乡居民健康电子档案374.8万份、36.5万名老人得到免费体检、4.75万名孕产妇和41.3万名儿童享受到免费全程健康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重心实现了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的重大转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深化医疗改革 健全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进动力和不竭源泉。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性文件,着力从完善县域卫生规划、保障机制、医疗服务质量等7个方面进行推进。围绕规划编制,分级制定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围绕运行机制,建立了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围绕区域公共卫生资源整合,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围绕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全面开展预约诊疗、无假日门诊、志愿者服务在医院等活动,出台实施便民服务措施34项,进一步简化病人就诊和住院流程,有效提高了患者和社会满意度。
2015年,渭南市通过新农合政策调整、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救助制度、全面推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举措,统筹各类医疗保障资源,初步构建起以基本医疗保障为基础,大病医疗保险为辅助,疾病应急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大医保体系”。从2015年7月开始,全面实施了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的同时,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由市级2所三级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辐射56个县级医疗机构。并相继完善了《公共卫生均等化管理实施方案》和《重大公共卫生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量化考核方案》,把村卫生室和社区服务站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推广走村串户、上门服务的工作模式。2015年全市新农合参合率为99.24%,参合人数399.03万人,累计补助15.81亿元,受益群众597.75万人次,收益面达149.8%。全市继续组织实施了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和6类19项重大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累计建立城乡居民健康电子档案374.8万份,建档率达86%;36.5万名老人得到免费体检,体检率86.3%;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4.2万人,免费治疗农村妇女宫颈癌患者6.7万人,筛查“乳腺癌”4000人,6.5万名糖尿病、32.9万名高血压病患者及1.1万名重型精神病患者得到规范管理,4.75万名孕产妇和41.3万名儿童享受到免费全程健康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重心实现了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的重大转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为使人民群众基本用药得到保障,坚持以药品“三统一”为抓手,积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市30个县级公立医院、183个镇卫生院和3221所村卫生室全部实行药品“三统一”政策,实行零差率销售。全市基本实现药品网上采购、网上结算、网上监管等信息化管理,药品配送率、配备率、使用率均达到省上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强化监督机构建设,积极筹备设立渭南市药品“三统一”督查室,人员、编制等事宜正在与相关部门衔接。
落实政策到位 人口均衡发展
2015年3月份,渭南市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计划生育工作。随后,市委、市政府又召开全市医改暨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工作,与各县区、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5月上旬,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四大班子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督促检查计生工作落实情况,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做到计划生育重点工作“月督查、季通报、年总评”,年度人口计划和“十二五”人口规划全面完成,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各项指标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推进计划生育重点工作中,强化综合管理。建立了“查、防、治、访”四结合的母亲健康工程工作模式和“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家支撑、群众参与”的孕前检查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免费办证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推进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以健全“统筹管理、服务均等、区域协作、信息共享、双向考核”新机制为目标,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渭南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在全市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打击“两非”专项治理行动,始终保持打击“两非”的高压态势;在全市14个社区达到了网格化服务管理示范社区标准,12个镇办达到了精细化管理乡镇的标准。为促进计划生育工作转型发展,渭南市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城市困难群众生活的意见》,完善失独家庭补助制度;全面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成立了创建指导组,采取一县一策的办法进行帮扶指导;开展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全面建成渭南市县级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基层体系建成 服务人民健康
为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渭南市始终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按照“一病一策”的原则,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出血热和狂犬病等6加2重点传染病的精细化管理。启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逐步建立医院科学管理评价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在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扎实推进“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不断改进护理服务,全市二、三级公立医院的病房实现优质护理100%全覆盖。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筹资1.3亿元的市儿童医院6月份将投入使用,投资1.9亿元的蒲城等5个县级医院、临渭区桥南镇等27个乡镇卫生院及280所村卫生室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继续组织实施了市县、县乡对口支援工程,并将对口支援工作延伸至三级医院,同时,积极开展“外联上挂、引智引技”,带动了全市学科建设和人才质量不断提升。按照差异化发展的思路,扶持培育重点专科建设,积极实施“人才强卫”战略,重点专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同时,通过举办各种健康讲座、印发宣传资料、开展义诊活动等强化宣传,健康知识群众知晓率逐步提高。
突出问题导向 整改落实到位
2015年9月2日,渭南市卫生计生局、市编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县市区卫生机构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导各县(市、区)加快改革步伐。目前,市级卫生和计划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内设机构已全部到位。为调整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投入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公立医院补偿主要由政府补偿和服务收费两个渠道构成。先后组织110名学院参加陕西省基层医疗机构“万名医生培训项目”第十一期培训班,积极申请在市妇幼保健院建立培训基地,制定了《医疗卫生人才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全科医生和医疗技术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服务质量。针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成立了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全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积极与市网信办沟通协商,将信息平台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积极筹备召开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观摩推进会,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进度,确保年底达到70%的应用率,力争尽快通过省级验收。
2015年10月12—16日,市卫生计生局与市公安局、市工商局等六部门联合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整顿医疗市场”专项整治活动,深入12个县(市、区)开展“打非”专项督查工作,重点就“黑诊所”取缔、“打非”案件和非法医疗广告的查处等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同时,高度重视投诉举报案件的查处工作,不断完善监督体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形成“一级抓一级、监管不缺位”的打击非法行医长效机制,对投诉举报案件做到投诉一起、核实一起、处理一起,有力地规范了医疗服务市场秩序。
2015年,渭南市卫生计生服务的可及性、基本医疗服务和质量水平、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统筹推进深化医改各项举措,统筹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进一步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大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锐意进取,扎实奋斗,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市卫计局局长金敏学说。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