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12年全面启动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医改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当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韩城市计划单列前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其他9个县(市)被纳入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二批试点,临渭区被列为省上改革试点,澄城县被省上确定为“1市10县”综合改革试点县。2014年11月和2016年4月国务院医改办分别对澄城县和潼关县工作进行了督导评估和效果评价,对渭南市的改革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今年,我省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综合医改试点省,渭南市被列为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联系市,5月30日召开全省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启动大会,6月23、24日由主管副市长带领市卫计局、市医改办负责同志参加了国务院医改办在福州召开的全国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现场会。会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到卫计系统和城区医疗机构调研,听取医改工作汇报。10月24日,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大会召开,全面部署深化医改各项工作任务。
不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2012年以来,渭南市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为抓手,全力推进全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了八项重点改革任务,并将重点改革任务纳入市对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领市卫生计生、财政、编办、发改、人社等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县市区和医疗单位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和建议,安排部署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落实工作,并以市医改领导小组名义印发了《关于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对7大项23子项改革任务进行了细化分工,明确了牵头部门和时限要求。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和政府主导方向,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科学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在“十二五”规划实施和编制“十三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及资源配置标准时,渭南市按照中省的有关要求,将县级公立医院功能明确定位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县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危急重症患者救治和疑难病症的初诊、转诊,以及适宜医疗技术推广等职责。县级重点办好1—3所县级公立医院,确保每县至少有1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市级医院主要是向本区域内居民提供综合性或专科性医疗服务,接受县级医院转诊,承担常见病防控和疑难危重病的救治和基层人才培养以及应急救治等任务。市级重点办好中心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同时不断提高市县两级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城乡一体、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雏形基本形成。
探索管理保障新机制。为构建功能明确、结构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医院管理和运行新机制,2012年在市妇幼保健院开展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成为全省第一个此项改革试点单位。2015年在9个县市综合医院推广实施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行岗位聘用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把用人自主权下放给医疗机构。
9个国家试点县市均按照1∶1.5的比例核定了县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总量,明确了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的床位和人员编制比例,并实行动态管理与调整机制。市级公立医院实行“总量控制、备案管理”的编制备案制,县级公立医院财政投入不断加大,离退休人员工资全部交由本级财政承担,县级综合医院人员工资70%和县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人员工资100%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县市对所属公立医院进行重建和扩建,新建市中心医院已于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妇幼保健院承建的儿童医院综合大楼今年5月底已投入使用,各级财政对部分大型设备购置、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等项目都给予保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县及县以下招聘医学本科毕业生和“振兴计划”等途径,用足用好优惠政策,积极为县级公立医院招聘急需人才,近年来共招聘本科以上医学类毕业生765名,市卫计局还协调组织、编制、人社部门为市级城市公立医院招聘高层次人才550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
着力构建全民医保体系
协同人社部门积极做好医疗保障工作,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水平和参保率,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560元,其中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440元,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120元。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7%,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24%。
建立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解决重特大疾病造成的因病返贫问题和身份不明、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患者的急救问题。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使城乡低保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达到70%,全市确定医疗救助定点机构100家。推行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全市城镇职工提前实现省内就医异地结算,省内异地结算定点医疗机构由两家扩大到五家,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完善药品供应制度
渭南全市36个县级公立医院、183个镇卫生院和3221所村卫生室全部实行基本药品“三统一”政策,实行零差率销售。全市共确定药品配送企业38家,基本满足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需求,全市县级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采购率均达到100%。按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部署,下一步将在城市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和“两票制”,目前正在筹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相关工作,明年城市公立医院可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和“两票制”。
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
2015年7月全省启动分级诊疗工作以后,渭南市政府印发了《渭南市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方案》,在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制定了双向转诊暂行规定和病种目录。为了推进工作,组建以市中心医院为龙头、44家县级医院参加的渭南综合医院医疗联合体,以市妇幼保健院为龙头、12家县级妇幼保健院参加的渭南妇幼保健医疗联合体。各县市区以县镇一体化、医疗技术人员“双下乡”为抓手,积极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分级诊疗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按照陕西省卫生计生信息化“33651”工程要求,紧紧围绕“百姓一张卡、政府一张屏”的目标,加快各级平台建设。省政府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持居民健康卡的居民刷卡应用,实现市、县两级平台与省级平台对接。渭南市根据省上的总体部署,县级区域人口健康平台分三批建设,第一批蒲城县、华州区、澄城县、华阴市、合阳县5个县级区域人口健康平台已经通过验收,正在进行居民健康卡用卡环境改造工作;第二批白水县、大荔县、潼关县、富平县已完成区域人口健康平台建设;第三批临渭区将于年底完成平台建设。
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作为2016年渭南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的医改目标责任书的重要内容,要求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并发放居民健康卡200万张。今年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渭南市人口健康信息化领导小组,先后赴铜川、咸阳等地考察学习,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形成了《渭南市市级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省卫计委对方案进行了论证,并以文件形式正式批复,严格按照省卫计委的规划,复制铜川模式,力争年底前完成市级平台建设一期任务,并实现与县级、省级平台对接,实现六大业务系统协同共享。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