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眼科 准生证 体检 医疗 医保
官 方 微 信
扫一扫,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官 方 微 博
扫一扫,关注!
主页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渭南市创新健康扶贫模式带来的经验和启示(上)

更新时间:2017-04-18 作者:记者 李小鸽 程瑾 来源:渭南日报  阅读次数:

【题记】你说,你的世界,花又开好了!我却知,那是明媚是鲜妍,是希望是暖。护佑生命之舟,重燃生活之灯,这是医者的职责和使命。渭南市卫计系统创新医疗健康帮扶方式,在全市开展的万名医生包联因病致贫户行动,成为解决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力抓手,被媒体评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重要实践,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贫困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有力抓手,也是推进健康渭南建设,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创新之策。”相信,在全市卫计系统的全力推动下,渭南必能以探索式解答解决扶贫攻坚的难题,让健康渭南的美丽图景渐次展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当精准扶贫的号角在祖国大地吹响,渭南将健康扶贫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坚持把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理念,万名医生包联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设立健康扶贫基金、建立健康档案、提高合疗比例、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渭南在健康扶贫中的一系列创新做法,掐断了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根,实现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夙愿,真正使健康扶贫的政策阳光惠及每一位贫困群众,让病有所医温暖整个社会。

“开展万名医生包联因病致贫户行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重要实践,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贫困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有力抓手,也是推进健康渭南建设,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创新之策。“当前,渭南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占总贫困户人数的70%,因病致贫家庭是贫困人口中占比最大的人群,也是最难摘帽的弱势人群,全市医疗卫生系统通过持续开展‘万名医生包联救助因病致贫户行动’旨在通过精准包联,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人才下沉,有效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群,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水平,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健康支持。在全面小康这条路上,不落下任何一位群众。”渭南市卫计局局长张拴劳如是说。

医疗卫生下乡入户——健康服务暖人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形成医疗资源纵向联动、优势互补运行机制。

2016年12月24日,连续几天的雾霾天终于散去,正赶上集会,临渭区故市镇热闹非凡,卖东西的小贩早早摆好摊,翘首一天的好生意。尽管各摊点的商品甚为丰富,但一眼望去,有一个地方最为抢眼,被群众围得严严实实。这里是渭南市第二医院的专家前来为群众义诊了,他们正在给前来咨询的群众详细解答病情。

在排队的人群中,52岁的马淑玲一脸的期待。她是故市冀马村人,已被颈椎疾患困扰多年,最近听说城里的医生来镇上坐诊了,她一大早就排队等候。这不,轮到她了,市第二医院骨科的副主任医师张峰询问基本情况后,给马淑玲仔细检查了身体,向她说明了病情并开了药,嘱咐她按时吃药,定期复检。

马淑玲激动地说:“不用多跑路,在咱的家门口就看到了城里大夫,我们农村人看病真的方便了很多!”

“进城看病路途远,村上留下来的大多是老头老太太,交通不便不说,经济上的负担我们也难以承受,这次城里医生到村上来了,真是给我们办了件大好事啊!”村民们激动地说。

自从健康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渭南把“万名医生包联救助因病致贫户行动”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一个创新动作,制定《渭南市健康扶贫实施方案》,在全市推行“医疗卫生下乡”,各个医院每周派业务骨干到镇卫生院,完成巡诊坐诊、住院查房、病例讨论、专题讲座、医院管理等任务,形成医疗资源纵向联动、优势互补运行机制。此举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负担,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县市医院优质的医疗服务,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

不仅如此,渭南市近日又开展了医疗专家团队助推健康扶贫活动,在全市拔尖人才库中,选派医疗专家,深入农村,为群众进行健康救助。

冬日的渭北,阳光柔和温馨。仿佛冬天里均匀散发热量的火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很是舒坦。小村庄里,孩子们奔跑追逐、嬉闹着,年味好像还没有完全散去。

市一院的副院长何师民一大早带着医疗小分队,来到了他们包联的蔺店镇永乐村。

“有人吗?姨,我是市一院的,麻烦开一下门。”何师民站在门外,边敲门边说话。“来了,来了。”说话的瞬间,门已经打开,站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老太太,裹着绿色头巾,穿着蓝碎花罩衫,里面的棉衣大概是自己缝的,棉花都已经翻出来了,脚上穿着一双单布鞋。

“哎呀,何大夫,你可来了,快进屋,我这两天胃里难受得很,去镇上医院看了一下,大夫不让我住院,但是不住院不行啊,我实在是受不了。”老太太一见到何医生就忍不住说起了自己的问题。

“姨,你不要着急,你先让我看看你吃的啥药?”何师民说。

老太太转身进房间,拿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她服用的药,她还一边介绍说:“你看,这个是早上吃的,这个是中午吃的。”

何师民把药拿出来检查了一遍,说:“姨,你不能吃这么多药了,量一定要减下来,吃多了胃也受不了。你每天按时吃饭就行。”

“其实就是胃炎,但老人就是不放心,非得要住院,我们大夫上次还专门带她到医院检查了一下,她还是坚持要住院。”蔺店镇卫生院大夫插话道。

“没事,年龄大了,人难免想得多。姨,你不要多想,平时多喝点稀饭,吃一种药就好了。心里不要有负担,有啥事情随时给我打电话。”何师民安慰老人道。

“哦,好。我知道你的电话,我屋门上贴着呢,医疗救助爱心服务卡,上面啥信息都有呢,那我有事情给你打电话啊。”老人笑呵呵地指着门上的卡片。

何师民是渭南市医疗专家团队助推健康扶贫活动的一个缩影。在健康扶贫中,我市还组建了一支“尖兵团”。由市管拔尖人才、渭南市三三人才牵头,组成多个医疗技术专家组,对因病致贫家庭中患重大疾病的患者提供医疗技术支持。渭南市医疗专家团队助推健康扶贫活动采取专家组团帮扶和分类诊疗两种方式开展,各专家组组长按照本人专业和基层工作需求,在本院自主选择医生、护士,组建专业医疗团队,赴基层开展健康帮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巡诊、定期会诊、即时诊疗、培训提高等活动,为贫困家庭患者提供精准诊疗和健康帮扶,同时,指导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

与何师民一样,作为渭南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渭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李军农,也常来乡镇卫生院,对村医进行临床急诊处理原则、急危重症抢救、常见急症处理、小儿急危重症抢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等各类知识,以集中授课的形式进行培训。“老师们在培训课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得非常精彩,很有指导意义,对我自己业务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多举办。”三张镇一名医生告诉记者。

目前,渭南已经形成了“六个一”的精准扶贫包联机制。“精准识别,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因病定医,签约一名家庭医生;归口选派,明确一所定点医院;技术支撑,组建一批专家团队;亲情服务,开辟一条绿色通道;方便就医,发放一张居民健康卡。”

在市卫计局局长张拴劳看来,医疗卫生下乡入户工作,不仅全面提升了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更形成三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医疗工作新模式,更利于健康扶贫工作的开展。

签约家庭医生团队——建立包联帮扶机制,实现精准帮扶,百姓看病也能“私人定制”,贫困群众有了“健康守门员”

“万名医生包联救助因病致贫户行动”开展以来,市卫计系统下发文件,从市级医院到县医院再到各乡镇卫生院,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一个村或者社区的贫困户进行集中签约服务,签约医生主要服务对象是经常到村(社区)卫生室或上级医院就诊的居民、定期接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贫困群众、空巢老人、行动不便居民,每个团队每月至少在所服务村(社区)开展1次活动,将临床诊疗、预防保健、康复指导、政策宣讲等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快进来,刚收拾完屋里,我妈在炕上坐着呢,这几天恢复得特别好。”40多岁的女主人看见市二院来访的医生,连忙放下手中的扫帚,迎了出来。

大家跟着她走进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一位老太太正坐在炕上休息。

“姨,你的眼睛咋样了?我是来给你复查的。”市二院眼科主任权菊玲关切地问。

“好多了,现在一个眼睛都能看见了,你看墙上贴的那些字我都看得清楚地很。”77岁的姬爱爱高兴地说。

“那行,我给你先测一下视力。”说着,随行的医务人员就把视力表拿出来给姬爱爱测视力。

“你看下,最后一行,能看清不,这个开口朝哪?”权菊玲问。

“朝下,旁边那个朝右”姬爱爱笑着回答。接下来问得几个问题,她都回答上来了。

“不错,恢复得很好啊,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权菊玲问。

“没有,就是眼睛周围有点痒。”老太太说。

“那是正常的,没有关系。平时要注意用眼卫生,让我再给你检查一下。”说完就拿出了眼睛检测仪给老太太进行检查。

“好着呢,等过两个月了再来医院,把另外一只眼睛也做一下。”权菊玲回头对着女主人说。

“这政策就是好,谢谢你们,谢谢啊。”姬老太太说着说着落泪了。

“没啥,以后有事情尽管给我打电话。”权菊玲笑着说。

市二院眼科主任权菊玲就是老人姬爱爱的包联医生,她定期到村上来,对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和用药指导。

记者在姬爱爱的家门框上方看到,在一张粉色的方形卡片上,写有市级医生信息,乡镇医生信息、卫生室医生的具体联系信息,贫困户姓名、病情都写得清清楚楚。贫困户一旦有问题,就可以迅速联系到医生进行及时诊治。这是全市卫计系统推行万名医生包联贫困户行动后,各县(市、区)推行的医生签约服务“健康合同”。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渭南家庭医生组团签约服务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群众实行差异化的政策。就医方面,家庭医生团队按照协议为签约居民提供全程服务、上门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转诊方面,家庭医生团队拥有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用药方面,对于签约的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酌情延长单次配药量,减少病人往返开药的频次。对于下转病人,根据病情和上级医疗机构医嘱按规定开具药物;医保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政策,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连续计算起付线,签约居民在基层就诊会得到更高比例的医保报销,增强居民利用签约服务的意愿。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贫困群众,尤其对大病和慢性病患者救治有了切实的保障。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白内障等一次性能治愈的疾病,组织相关专家集中力量实施治疗;对结核病、艾滋病、肝炎等需要维持治疗的,安排定点医院治疗。对需要长期治疗和健康管理的疾病,确定定点医院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治疗和健康管理。对贫困人口中的重症精神病患者,包联医生实施干预,社会、镇村、家庭三位一体管理责任,不断提高治疗管理水平。

万名医生包联贫困群众行动又一个重大意义是:让群众学会了健康管理,提升了群众的健康意识。

下邽镇卫生院医生袁小红,在走访北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艳英时,测出王艳英患上糖尿病。“听说这个病是慢性病,以后就离不了药了。”王艳英起初有不小的思想负担。但袁小红悉心为她讲病情,指导她科学用药,加强锻炼,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管住嘴,迈开腿,听袁大夫的,学会控制饮食,同时加强锻炼,我最近一切指标正常,和好人没两样。”王艳英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

目前,全市10935个医务工作人员,与27097户83893名贫困群众进行了医生服务团队签约。“背起医疗包,带上便携仪器,一支支‘家庭医生’组成的既是医疗队,又是健康知识、扶贫政策宣传队,他们走平原,上山村,怀揣悬壶济世精神,给全区贫困群众带去了温暖。”渭南市第二医院院长徐兆宏感慨地说。

设立健康扶贫基金——建立兜底保障机制,消灭赤贫,筑牢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民生底线

健康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渭南市不断探索医疗惠民的新方法,通过设立“健康扶贫基金”,建立兜底保障机制等举措,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和社会的普遍好评。

今年66岁的王凤芹,是临渭区官道镇小什一名贫困户。患白内障三年让她度日如年。“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去见阎王。”王老太无奈地把自己的困境用村里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来概括。然而,随着1月5日《临渭区因病致贫家庭医疗费用兜底补助工作实施意见》的出台,让她彻底告别了痛苦。

“现在,政府为大家健康兜底,贫困户住院不用花钱了!”她的“家庭医生”,市第二医院包联救助因病致贫家庭的医护人员曹俞洁亲切地为她介绍政策:“根据规定,因病致贫家庭成员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在享受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后的自付费用部分,实行分段按比例补助。不设起付线,自付费用在1万元(含)以内兜底补助比例为100%;1万元以上至3万元(含)兜底补助比例为95%;3万元以上至5万元(含)兜底补助比例为90%;5万元以上的补助比例为85%。阿姨,像你这样的病,算下来就是‘零支付’。”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好事”,王老太激动得热泪盈眶。

2月6日,在曹俞洁的陪同下,王老太顺利入住市第二医院进行诊疗。2月7日,主治医师张敏为她做了白内障手术。此次住院一共6天,总计花费4790.75元,按照相关政策,其中新农合报销2667.34元,民政低保补偿466.78元,剩余需自付1656.63元,临渭区健康扶贫兜底基金全部予以报销。

看病不花一分钱,王老太还是第一次遇见。她感动地说:“现在生病住院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我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再也不用熬煎着过日子了。”

“‘健康扶贫基金’对因病致贫家庭医疗费用进行兜底补助,所谓兜底就是要减轻困难群众看病的负担,给困难群体吃定心丸。”临渭区卫生局长闫殿杰说,因病致贫成为该区群众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最大“拦路虎”,此举就是要为贫困户断除病根,筑牢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民生底线。

丰原镇闵家村的杨改土,也是一位幸运者。他春节过后,揣上500元开始住院,治疗已经硬扛了五年的颈椎病,儿子已出远门打工,杨老汉不想“因为自己的小病”耽误儿子挣钱,住院期间舍不得买饭吃的他,就啃点自家带的馒头。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一周后,杨改土可以出院了,正在他美滋滋地吃着医护人员为他买的炒面时,听说住院费用经过新农合、医疗救助报销后仍需自付960.86元时,杨改土懵了。当合疗办的工作人员向杨改土介绍了健康扶贫基金兜底政策后,他脸上的肌肉顿时舒展多了,生活的信心重新洋溢在心头。

是的,随着健康扶贫基金兜底的实施,让更多的“杨改土”远离疾病,走向健康人生,走上脱贫奔小康的幸福路。截至目前,已有14户因病致贫家庭,收到了新农合经办中心汇入账户的健康扶贫基金。据记者了解,继临渭区之后,澄城县、华阴市、蒲城县等县市都先后设立了1000万的健康扶贫基金,为贫困群众的看病兜底。

不只是扶贫基金兜底这一精准保障机制的建立,在渭南市围绕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全市的创新举措不断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大病覆盖所有贫困人口;县域内农村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设立流水线“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按床日付费、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支付方式改革;落实“两提高两下降”,对于符合分级诊疗规范、执行新农合技术转诊要求的农村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在2016年的基础上再提高5%。对于患有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提高报销封顶线,提高比例不低于现有封顶线的20%。对于符合大病保险的农村贫困人口,其起付线在现在基础上下降50%。对于农村贫困人口在市级新农合定点医院住院,其入院押金的现有基础上至少下降50%;扩大残疾人康复报销范围。在已有运动疗法等9项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的基础上,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这一系列举措,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免费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目前,渭南正在全市努力构建“新农合基本保障、大病医疗救助、大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政府兜底”五道保障线,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医病更医心——在医患双方一次次的走近中,更多了彼此的理解和体谅,大医仁心的责任和情怀,打通了医患信任的最后一公里

医病更是医心,万名医生进乡村,不仅温暖了广大贫困户,也拉近了医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人曾经这样形容医患关系,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只有医生人身安全了,才有尊严可言。而曾几何时,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使医生胆子越来越小,为自我保护,检查越来越细,既不利于医学的发展,也加重患者的治疗负担,延误治疗时机。

而如今,万名医生下乡入户成为医患关系的破冰之旅。让医生与患者在相互走进和了解中,彼此感知、体谅、理解和关怀。蒲城县骨科医院的副院长孙国锋对此深有感触,他包联的那个叫李建平的贫困病人,前不久给他说了那样一番话之后,他就彻底被感动了。

孙国锋包联的是党睦镇党南村贫困户李建平,李建平几个月以来腰疼得站不起来,一直被当作股骨头坏死治疗,孙国峰来到李建平家走访,认真检查完后,推断李建平可能患的是脊椎间的肿瘤,孙国峰让他立即停止原来的治疗,赶紧去医院做进一步的系统检查,检查果然被确诊为脊椎间肿瘤,很快采取医疗手术,保住了性命,目前身体恢复得不错。

“孙医生,真的谢谢你!从来没遇到过像你这么热心的医生,把我当作自己的家人,又是叫大夫给会诊,又是找专家,要不是你及时把病情搞清楚,可能早就没有我了,这条命就是你给我捡回来的!”

孙国锋最深的感受是:“只要患者信任自己了,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去怀疑,大胆地去求证,负责任的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而白水县医院内儿科科长孙晓梅也感触颇深。她们科室每名医生都包联了八九名贫困户,在一次次走进贫困户的行动中,她看到了一个很坚硬的现实:各类慢性病和大病成为困扰基层群众的最根本问题,人们在疾病面前无力反抗,无所适从,这些尤为沉重地压在了他的心口,看着这些把一分一厘都掰成两半花的乡亲,孙晓梅深刻体会到了感同身受这个成语带给她的震撼。

说起包联的贫困家庭,孙晓梅唏嘘不已。“他们一家三口,都是先天智障,也都伴有各种疾病,常常连饭的生熟都不知道,我去给他们查体时,冬天那么冷,他们还穿着单衣服,看见家里的那个境况,心里真堵得慌。”孙晓梅说着,就泛出了泪花,“我一回来,就发动全科室的医生给他们进行捐款捐物,大家都很热心,把家里的棉衣都拿来了,第二天就开车给他们送去了。也许这些棉衣不能代表什么,但我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一点温暖,一点就好了。”孙晓梅说,帮扶工作带给她最大的影响就是,只要是前来看病的乡亲,她都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处方底下有民生,能为他们节省一分是一分。

孙安良是华州区高塘镇卫生院的副院长,他包联了4个行政村的健康扶贫工作,让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东峪村的一户贫困户——薛永平了。

薛永平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走路举步维艰。而妻子更是百病缠身,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这个家的两个主要劳动力都被疾病拖垮了身体,常年靠政府低保生存。薛永平和妻子住的那个村子离镇上20多公里路,峪道深处很难走,孙安良每一次去她家,来回开车两个多小时。这条路对常年患病的薛永平和妻子来说,基本上是一段不可能走完的路,所以几十年来他们几乎没有出过峪道。

孙安良第一次去的时候,把药一一翻了一遍,发现其中有很多药的功效都是重复的,而且有些药不能同时服用。他耐心把药一类一类地分开,并且每个都标上用法和用量,之后再给夫妻二人进行详细的查体,把他们的健康情况记录在扶贫档案里,并且把那张健康扶贫爱心卡贴在了他们家的墙上,走的时候反复叮嘱薛永平:“记得有事情给我打电话,一定要给我打电话。”有一天半夜,孙安良就接到薛永平的电话,说他妻子冠心病发作了,胸闷气短,孙安良在电话里赶紧指导用药,让其妻度过一劫。

薛永平感激地不知道说些什么,一旁的妻子也抹着眼泪。“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医生来过我们家,更没有人给我们做过检查,谢谢你。你就是我们的恩人。”

这番话听得孙安良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觉得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他面对记者意味深长地说:“没想到社会发展到现在,还有这赤贫的家庭,其实走进他们,也是自己思想的一个净化,让自己更能安静下来,面对自己的内心。以医者应有的关怀和仁爱,去面对每一位患者,让他们得到最有效的救治。”

白水县西固镇急诊科的医生高辉也说:“以前知道的贫困太概念化,真的了解感知以后,才明白其中的深刻苦痛,在贫困面前,医生和患者永远都站在同一阵线,我们要共同对抗病魔,让因病返贫越来越少发生,这是作为一个医生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医生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