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卫生工作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完善机制体制、改善设施条件、强化质量管理、提升服务能力为着力点,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实践,各项卫生工作持续快速发展,一些主要卫生指标走在全省前列。市卫生局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并在去年公众满意度测评中名列全市第一,在政风行风测评中位列第一格次。
——卫生资源不断壮大,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2007-2011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由2879个增加到3940个,增幅达到36.9%;床位数由1.2万张增加到1.6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由2.22张增加到2.94张;新增万元以上设备1427台(件),新增固定资产4.69亿元。全市卫生技术人员(含村医)数增加到3万余人,新增村卫生室1241个,实现了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逐年增长,用于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的比重明显加大,城乡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群众就医条件显著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积极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五年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包括市中心医院迁建、市中医医院改扩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288个建设项目,并为全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了基本诊疗设备。目前,机构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网络初步建成。
妇幼社区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81所,服务人口55.2万人,实现了城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由2007年的95.66%,上升到2011年的99.98%;2009至2011年累计补助11.3万余人,补助金额8200万元。
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不断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疫苗可预防控制的传染病由2007年的9种增加到2011年的12种,疫苗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医政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持续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及苏陕省际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组派医疗队对口支援11个县(市、区)医院。同时,在全市37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行了无假日门诊和电话预约挂号,实行了检测结果互认,建立了出院患者随访制度,并与3家省级医疗机构联合开展远程会诊服务。加强血液管理,无偿献血率始终保持在100%,成分输血率保持在95%以上,被卫生部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
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大。2007-2011年,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持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建立无证行医监测哨点1214个。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五年累计监督3.2万户,查处案件284起。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加强厂矿企业劳动健康监护,防止重大职业病危害事件的发生。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新农合制度不断完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农合的筹资标准从最初的50元,逐步提高到今年的300元,其中政府补助从人均40元提高到250元,补偿封顶线从当初的1.5万元,逐步提高到今年的15万元,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达到70%。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大病救治也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住院补助比例提高到90%。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层以药补医在制度上得到破除。从今年8月1日起,药品“三统一”制度在全市所有县级以下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对基本药物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县乡村三级3456所医疗机构以药补医制度得到破除,497种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40%。积极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重新核定了乡镇卫生院编制,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推行绩效工资。从2012年起,村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并要求以不少于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按照购买服务的形式对村医进行补助。
与此同时,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快速推进,在制度上实现了从医疗向预防为主的转变;积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现了机制体制重大突破。
——卫生改革发展成效显现,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全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与2007年相比,2011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由60.06/10万下降到18.4/10万、婴儿死亡率由14.03%。下降到7.45%。、新生儿死亡率下降到3.84%。,达到了历史新低。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创建成为省级卫生县城,大荔县、蒲城县创国卫工作也已顺利通过省级技术评估。创建省市级卫生单位214个、卫生村镇150个。进一步加大农村改厕工作力度,全市建成无害化卫生厕所13.9万户。此外,切实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印制《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5万余册分发给市民。积极开展控烟宣传,并在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
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卫生工作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改善民生的温度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稳定器,是党和政府形象的晴雨表。医疗卫生服务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渭南卫生人将正确面对新形势下卫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准确把握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知群众之所想,思群众之所盼,解群众之所急,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全市人民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朝着惠及全体百姓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奋力迈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作出更大的贡献。
市妇幼保健院为母婴健康撑起一片蓝天
渭南市妇幼保健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开放病床420张,配有西门子16层螺旋CT、超高档彩色B超、全数字拍片(DR)等先进设备。设有产科、妇科、儿科、新生儿科等18个临床医技保健科室,其中妇科为省级特色专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为市级重点学科,开展的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疗法、腹腔镜子宫切除等新技术达省级先进水平。该院近三年门诊、住院人次以30%速度递增。
该院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争先创优先进单位、陕西省“三合理”检查先进单位、陕西省妇幼专业岗位技术比武团体一等奖等荣誉。院长蔡长友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全市卫生系统首届十佳院长。
市妇幼保健院突出妇幼特色,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以大专科小综合为发展思路,在保障妇幼健康上做文章,把妇、儿、保健作为特色品牌,力求医疗水平“高”,医疗质量“优”,服务流程“捷”,医疗环境“馨”。率先在我市设立标准化新生儿病区,分设独立的妇科、产科病区,产科床位由原来的50张扩大到120张。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优质服务月”、“优质服务演讲与征文评选”、“服务标兵和星级护士”的评选等活动。
同时,该院突出质量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突出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医院的凝聚力。
市中心血站用热血托起生命的希望
渭南市中心血站担负着渭南11个县(市、区)554万人的采供血任务,年临床供血量17余吨,临床用血100%来自于自愿无偿献血。目前拥有全自动酶免系统,血细胞分离机、大容量低温离心机等大中型仪器设备40多台件和10辆专用采血车和送血车。采供血工作全面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临床用血实行网络直报。
渭南市中心血站严格按照《献血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始终坚持“为献血者提供优质服务,为用血者提供安全血液”的工作宗旨,紧紧围绕采供血工作,狠抓血液质量安全管理,不断提高队伍素质,采供血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轨道。先后荣获渭南市精神文明建设“诚信单位”、“创佳评差最佳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奖”等荣誉称号。
市中心血站深入开展无偿献宣传工作,无偿献血队伍力量进一步壮大,目前共建立应急无偿献血队伍2710人,固定无偿献血队伍13039人,稀有血型队伍579人,固定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队伍145人,保障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血淡季临床用血的安全与供需。据了解,今年1至9月,全市共有25851次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9399100毫升。
同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血液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市中心医院 让群众享受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市妇幼院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
渭南市中心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及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白求恩精神奖”、荣获卫生部、人事部授予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该院狠抓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规范收费行为,落实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建立行风作风建设专项机制。认真抓好各项收费工作,监督“一日清单”的执行,及时查处乱收费,多收费,划错费用的问题。在治贿中解决群众反映的药价过高问题,监督药品管理部门按要求采购药品。继续深入开展工程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依法依规完善在建工程监督工作,确保新医院建设中“工程优良、干部廉政”这一目标的实现。医院的医疗器械耗材的采购,严格按照市卫生局的要求和有关规定,及时请示汇报,严格按招标议标程序,做到保证质量,价格合理、采购过程透明,保证了临床医技科室的需要。
积极走访群众,开展问卷调查。组织开展了病陪人座谈会及患者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20份,经认真统计分析,医院行业作风满意度达到96.8%。
认真自查自纠落实整改措施。通过全院的自查自纠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群众对个别科室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和医疗收费等问题还有反映;个别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医疗纠纷时有发生。针对问题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进一步端正办院宗旨和办院方向。
公布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门诊病历医疗科室醒目位置公布举报电话,增设举报意见箱,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和投诉,认真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筑起卫生防病的坚固屏障
渭南市疾控中心承担着全市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慢性病、寄生虫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控制以及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的监测工作。
该中心先后被卫生部表彰为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被省政府表彰为地方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免疫规划、疫情报告管理、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多次受到省卫生厅表彰。连续四年在市直卫生系统目标责任制考评中名列第一,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在全省疾病控制岗位大比武活动中取得了综合优胜二等奖及两个单项奖,被省爱卫会表彰为水质监测先进单位。
目前,全市39所二级以上医院、183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做到发现传染病当日及时通过网络上报。计划免疫儿童免疫接种全部实行免费服务,新生儿乙肝、卡介苗、百白破、脊灰、乙脑、流脑、甲肝、麻疹等疫苗单苗合格接种率均在97%以上。全市共有集中式接种门诊236家,省、市级示范接种门诊174家。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已达到36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艾滋病检测网络。全面实现结核病DOTS策略,以乡镇为单位的DOTS覆盖率达100%,结核病卫X项目、全球基金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发现肺结核病人22084例,管理13604例,治愈12624例,治愈率为92.8%。在全市实行狂犬病疫苗接种“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同时,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基本控制了地方病危害,手足口病和出血热防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临渭区杜桥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社区群众的贴心人
临渭区杜桥办社区卫生服中心开设住院病床80张,设有全科诊室、中医科、针灸科、妇科、外科、检验科、心电B超科、放射科、预防接种科及儿童保健室等临床及医技科室。中心服务人口35046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2633人,0—6岁儿童2596人。
该中心的两大主要职能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先后开展居民健康知识讲座8次,受益人次1380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万余份,为辖区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24375份,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的慢性病患者1032人,免费为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接种国家免疫规划内的一类疫苗3436人次。自2009年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开展以来,免费发放叶酸302瓶,孕产妇摸底360人,管理338人。登记管理0—3岁儿童1475人,0—6岁儿童2596人,0—15岁儿童4861人,为辖区16名危重症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每年进行4次免费跟踪随访和康复指导,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发放免费公共卫生服务一卡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学校、幼儿园、居民家中为广大师生和居民进行传染病预防,健康知识普及。
杜桥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对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新增动态心电图、十二导心电图、彩色B超、彩色经颅多普勒、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多功能智能电子治疗仪,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关热词搜索:纪实